让制造业回流美国,其实不是特朗普的专属,最早是奥巴马提出的。之所以会提出这个口号,原因就是他到中国转了一圈后,发现2009年的中国,已不是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所看到的。那时的中国,工厂遍地,供应链成熟得惊人,这让奥巴马深感焦虑,于是“制造业回流”的口号应运而生。 可从奥巴马到后来的特朗普,这个口号喊了十几年,美国制造业不仅没回来,工业地位反而一路下滑,问题到底出在哪?归根结底,这个困局最现实的一点,就是美国找不到愿意进工厂干活的人了。 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,现在的美国年轻人,宁愿当个网红在镜头前跳舞,或者开网约车赚点零花钱,也不想去流水线上拧螺丝,在他们看来,工厂的工作枯燥、重复,还没有社会地位,体力劳动,不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。 这种观念的形成,和美国的教育系统脱不了干系,首先,基础教育的质量在下降,很多高中生毕业时,连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都不过关,这让他们怎么去操作日益复杂的现代化机器? 其次,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几乎被遗忘了,过去培养技术工人的社区大学和技校,如今得不到足够的资金和社会认可,整个美国社会都在追捧硅谷的科技精英和华尔街的金融大鳄,制造业工人的形象自然变得黯淡无光。 面对产业空心化和劳动力断层,美国政府不是没想过办法,特朗普政府选择了一条看起来最直接的路——加关税,他以为,只要提高海外商品的成本,那些外迁的企业自然就会回来,可这招并不管用。 关税首先就让美国自己的企业和消费者吃尽了苦头。依赖全球供应链的公司,进口零件的成本大幅上涨,这些增加的成本,最后都通过商品涨价,转移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。而企业主们心里更清楚,就算有关税,回美国建厂的成本可能更高。 因为美国的人工贵,能源贵,土地也贵,更要命的是,几十年下来,本土的工业供应链已经残缺不全。 一家工厂可能需要上千种零件,但在美国本地根本凑不齐,还得从世界各地采购,物流成本和风险都太高了,所以很多企业宁愿把工厂搬到越南、墨西哥这些地方,也不愿回到美国。 资本都是逐利的,于是大量的钱从制造业流向了金融市场和高科技领域,政府的政策也跟着跑,把各种资源都给了科技巨头和金融机构,被抛弃的制造业,就慢慢变成了“铁锈地带”,工厂关门,工人失业,曾经的工业重镇一片萧条。 当美国忙于金融创新和概念炒作时,咱们的中国制造业却建立起了强大的生态系统,今天的中国,不仅是“世界工厂”,更拥有全球最完整、最高效的工业供应链。 在深圳周边几百公里内,就能找到生产一部手机所需的所有零件,这种效率是任何国家都难以复制的。 而且,中国并没有停留在低端制造,而是在向芯片、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机器人这些高端领域全力冲刺,庞大的熟练工人群体,加上不断输送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,让中国制造业的根基异常扎实,在全球制造业重心已经转向东亚的今天,美国想翻盘,难度可想而知。 说到底,“制造业回流美国”之所以沦为空想,问题不在中国,而在于美国自己选错了路, 它选择了拥抱金融,追逐快钱,却扔掉了实体经济这个根本。